时事神探之【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是源自并盛行于欧美的一种大学类型。顾名思义,这类型的大学更着重于学术研究,而教育方面则只在其次。由于这类大学较重视教授们的论文发表,同时也给予更多的资金赞助研究,所以一般上这类大学在学术研究上拥有更卓越的表现,也相应地有更响亮的名气。因此,这模式近年来也引起了其他大学的争相模仿。

在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概念是在第九大马计划下的《国家高等教育大蓝图》 (PSPTN) 首次被推行,希望藉由提拔我国特定几所大学的一个方式下,争取在2020年时至少3所本地国立大专抵达世界大学100强的水平。目前共有5所本地国立大学通过评估并获得了研究型大学的资格,分别是理科大学 (USM) ,马来亚大学(UM),国民大学(UKM),博特拉大学(UPM)和工艺大学(UTM)。这些大学主要被赋予提升我国的科研能力及提高我国硕士与博士生的人数等任务。

为了让外界了解研究型与非研究型大学之间的分别,全升对此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调查中,我们一共把问卷分发给了100名受访者,其中39名是中学生与准大专生,52名在籍大学生和9名社会人士。而在这100名受访者的年龄分布中,共有30名在20岁以下,67名于20-25岁为最多,还有2名26-30岁和1名30岁以上的社会人士。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大家在这次的问卷调查中所给予的看法。

请问你是否知道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两种类型吗?
图表(一):相关人士对【是否知道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两种?】的看法。

    在这项问题中,有25名对象群表示知道本地大专有研究型及非研究型的区别。在籍大学生占了最大比例(12人),中学生与准大专生排名第二(8人),而社会人士则是5人。65% 的在籍大学生只是略懂本地大专有分为研究型及非研究型。从这个分析中,我们发现虽然有些大学生就算已在大学就读,但对于两者的定义依然还是模糊的。一共有26名对象群并不知道本地大学有研究型及非研究型之分,其中,在籍中学生占了最大部分即16位,在所有受访的中学生中占了41%的比率,显示出他们并没有接触到太多有关的资讯。社会人士方面,则有5名对象群表示知道,相比于表示不知道的稍多一名。

请问你了解研究型与非研究型大学之间的差异吗?


图表(二):相关人士针对【是否了解研究型与非研究型大学之间的差异?】的看法

        在此课题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大部分对象群其实只知道研究型与非研究型大学的存在,却不清楚两者间的差别。在9位社会人士当中,9位都不能肯定的说出研究型与非研究型大专的分别,有4位社会人士表示大致了解而另外5位则是完全不了解的。在100名对象群当中,只有15位了解研究型与非研究型大学的区别,44位则是完全不了解的。虽然数据显示了解与大致了解的对象群超过半数,但对于大致了解的对象群,我们却无法了解他们对于两者之别的理解程度,因此我们没办法对此事下任何定论。

你认为“研究型大学"或"非研究型大学”会不会成为学生选择大学时的其中一个考量因素?
图表(三):相关人士针对【“研究型大学 ”或“非研究型大学”会不会成为学生选择大学时的其中一个考量因素?】的看法。

        对于此提问,高达84位对象群认为这会是选择进入大学的考量因素之一。其中,中学生与准大专生群共有33个人认为他们会优先考量两种大学的差别别再做出选择。此外,46位在籍大学生及5位社会人士也会把大学类型作为考量因素。然而,16位来自不同阶层的回应者则认为大学类型不是他们考量选择大学的因素,分别是6位中学生与准大专生,6位在籍大学生及4位社会人士。通过比较,可见大部分人士都会把大学的类型作为考量的因素。但根据图表(一)和图表(二)的结果来看,大部分人却不能区分这两种大学,进而形成了矛盾的局面。这情况有可能是因为大众没有接触到正确的资讯,而只是盲目追求坊间流传所谓的“名牌大学”,但又不了解他们的存在目的与区别所造成的结果。

学生认为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会成为他们考量因素的原因是?


图表(四):中学生与准大学生认为“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会成为学生考量因素”的原因。

    在39位中学生与准大专生中,共有25位对象群认为大学的课程是他们选择
进入哪一种大学的考量因素。其次,19位会把毕业后的前途作为选择进入研究型大学或非研究型大学的考量点。另外也有13位中学生与准大专生认为大学的设备、14位认为个人兴趣及1位认为其他原因是他们选择大学类型的原因。

大学生认为“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会成为学生考量因素”的原因是?
图表(五):在籍大学生认为“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会成为学生考量因素”的原因。

    然而,52位在籍大学生就给出了不一样的意见。共有35位大学生认为毕业后的前途是他们选择大学类型中最重要的原因,而有24位及23位大学生则认为大学课程及大学设备是他们选择大学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4位在籍大学生认为个人兴趣是选择大学类型的原因,其余6位对象群则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如距离和家人的意见等。

你认为研究型大学非研究型大学会成为学生考量因素的原因是?
图表(六):社会人士认为“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会成为学生考量因素”的原因。

    在社会人士方面,9位中共有7位认为课程种类应该是学生最首要的考量因素。同时,各有4位社会人士认为毕业后的前途与个人兴趣也是学生选择大学的关键。仅有1位社会人士认为校内设备的重要性会影响学生选择进入哪一类型的大学。总的来说,不同阶层的对象群会由于经验与心态的差异而有各自优先考量的事项。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发现大部分对象群都会选择以毕业后的“前途”与大学所提供的“课程”作为主要选择大学类型时的考量。

你是否知道“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图表(七):相关人士对【你是否知道研究型大学的特征?】的看法。

    对于此课题,只有17名对象群表示他们知道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如:大学招生自主权、招收学士与硕士生的比例等。此外,有47名对象群表示他们不太了解研究型大学的特征,至于完全不了解的对象群则达到36名。由此可见,许多对象群仍然对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充满疑问。从数据显示,就连大部分在藉大学生都对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一知半解,更何况是即将踏入象牙塔的中学生与准大专生?
    其实,研究型大学会在行政管理、财务、人力及招生这几个方面拥有比非研究型大学更大的自主与决策权。在遴选新生时,这些大学可自行决定录取生、学生的录取人数等。其中,理科大学甚至拥有自己独立的入学申请系统。此外,由于研究型大学更倾向于把资源用于栽培硕士和博士生,因此录取本科生的学额就会相对减少,入学门槛也就变得更高。

你是否知道“非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图表(八):相关人士对【你是否知道研究型大学的特征?】的看法。

    从回复中,不难发现大众对非研究型大学的特征认知非常不全面。绝大多数的中学生与准大专生都不能肯定非研究型大学有哪些特点。只有1名中学生与9名大学生懂得非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且没有社会人士懂得非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全升认为这可能是有关方面的资讯不多所造成的现象。一般上,报道都会着重于讲解有关研究型大学的事,却鲜有对非研究型大学的专题,所以才会出现以上的情况。其实,非研究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相比而言会更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人才,以便毕业生们能够在毕业后发挥其所长并贡献于社会。所以,全升认为由于这两种大学的目的和出发点都不一样,学生其实可以根据这个来选择适合自己未来计划的大学类型。

实行研究型大学的概念能不能帮助提升国家高等教育素质?
图表(九):相关人士对【实行研究型大学大概年是否能帮助提升国家高等教育素质?】的看法。

    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实行研究型大学的概念能帮助提升国家高等教育的素质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47%,分别有中学生与准大学生21人,在籍大学生24人以及社会人士2人。对此课题保持中立和观望态度的人数则占了51人,分别有中学生与准大学生17人,在籍大学生27人以及社会人士7人;只有2人表示不认同。赞同的对象群认为研究型大学可以提供更好的资源给学生学习,进而提升我国的教育素质和水平。与此同时,不赞同的对象群则觉得提升教育素质这课题应该由其他方面开始着手,因为大学转型并不能直接带来素质的改变。

对于此课题的相关资料和有关宣传是否足够?







    从回复来看,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对象群都持有否定的立场,仅4个人认为足够,其余的都介于不清楚(10人),一般(40人)和不足够(46人)。这显示出有关两者间分别的资料仍有所匮乏,报道与宣传方面也有待提升。全升认为有关单位和媒体应深入探讨这课题,以让学生们了解两者间的主要目的和分别。只有通过这样的管道,他们才能客观地选择适合自己未来计划的大学类型,也不会一昧地盲从追求进入研究型大学而已。

    总而来说,在听取了对象群的看法以后,全升还是决定在此课题上保持中立,因为不论是就读于哪种大学,其实最后都需要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方能成功,其他的因素只能成为升学路上的附加优势而已。全升也认为基于本次调查结果的发现来看,各界有必要提供更多这方面的资讯给学生,如教育展、校园路线等都可以试着辟出一个环节向对象群解释这两者间的分别,解开他们对“研究型大学比较好”的迷思,好让莘莘学子们在升学的道路上可以做出更明智恰当的选择。

                                               更新于2014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