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案面面观之中学逐步落实电子课本

1.  简介
·         从古至今,世界上的资讯越来越多,而这些资讯为了不被遗忘,人们便把资讯都记录下来。其中的资讯,包括了学校的课程与资讯,最常用的笔录记载就是学生们使用的课本。随着迈入大数据时代,记录资讯的方法也在改变,从纸质笔录记载,演变成了电子记载。
2018年,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宣布2019年起,中一至中三的学生将推出简易型电子课本,并提倡“自携设备”(即自行准备可以开启电子课本的个人电子设备)计划,允许父母为孩子提供电子设备,使用电子课本上课。

2.  涉及对象
·         小学生
·         中学生
·         老师
·         家长

3.  内容

a.  纸质课本与电子课本:取代?并存?
课本,是其中一种最实际,最被承认的一种中小学的教材。课本内容往往记载着最适合该年龄所吸收的资讯。然而,随着科技的脚步,课本不再是提供最多资讯来源的教材,网络世界里已储存着庞大的资讯等着大家去参考,正在学习的中小学生更可以跨越课本内容教学的基础去接触更多的外来资讯。那么,纸质课本会被取代吗?还是会与电子课本并存?

b.  资讯的记载容量
纸质课本所记载的资讯容量,就像等于课本的页数,页数越多资讯自然也就越多。网络世界则不会被局限于页数的限制,只要上网搜寻,百万种相关的资讯将被列出来,使用者便可以自行选择阅读任何一个电子资讯。

c.  资讯来源的内容
在不同的年龄,校方会准备相对应的课本教材,其内容也会随着不同的年龄层改变,学生可以跟着这些课本教材的脚步去学习适合的内容。然而,制作网络世界里面的资讯可由任何人,自由地发挥个人想要表达的东西。因此,电子课本的资讯可能会提供一些不适合相对年龄的资讯给使用者。

d.  物质形态的变化
顾名思义,纸质课本是由纸张合集成一本实体的课本;电子课本的内容则是被记录在一个电子设备。携带纸质课本会比较困难,其课本的占据空间、重量会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不便;相反的,电子课本的占据空间、重量只来于一个轻便的电子设备。

e.  对人体带来的影响
纸质课本的重量成为了携带者的负担,如果是以背包携带纸质课本,长久下来,课本的重量将会成为肩膀的负担。但是,长期阅读纸质课本不会对视力带来很大的影响;长期阅读电子课本却会影响阅读者的视力,过分使用的话,可能还会造成永久性佩戴眼镜。

f.  课本传达资讯的方式
纸质课本传达资讯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通过课本上所印刷的资讯(字幕、图片)。纸质课本的传达方式较不生动,且无法满足听觉上的感官。相比之下,电子课本的传达方式则为生动。电子课本可以提供更生动的影片教学或是音响,这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兴趣去了解。这类的学习方式时常会为学生带来新鲜感,培养他们想学习更多知识的兴趣。

g.  吸收速度
纸质课本的内容通常是以字幕和图画,带出想要表达的资讯。学生在阅读纸质课本的内容,专注力会比较倾向于课本的内容(排除外来影响)。相反的,电子设备里不止会有电子课本,当然还有其他的软件,像是游戏、娱乐影片、社交软件等等。这些额外的软件在日常生活下会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在阅读电子课本的时候,它们会影响到阅读者的专注力,使阅读者不能全心全意去吸收课本的知识。

h.  搜寻功能
在每一本纸质课本里,都会有“目录”的部分。学生可以依照“目录”所列表出来的标题,去寻找想要阅读的部分。电子课本的搜寻功能则比较有弹性,使用者可以通过“目录”来寻找标题,也可以通过字眼来搜寻相关的资讯。

i.  价格
大多数的学校都会提供“借纸质课本”的服务。然而,开启电子课本的电子设备始终有一定价值的东西。如果是由校方提供所有电子设备,那学校将会涉及一笔庞大的资金流动;如果是由各个家长自行准备一个电子设备,那么将会给各个家庭添加了额外的经济压力。而且,电子设备需要游览网络来更新最新的课本资讯。大马某些地区,尤其是乡野与贫穷地区,网络覆盖和电流供应已经成为了很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导致该地区的学生无法顺利地使用电子课本作为教材。

4.  总结
总的来说,纸质课本和电子课本都互有利与弊。为了配合先进科技的时代,大马开始了初步地落实电子课本计划,先让中一至中三生试用电子课本上课。其原因是因为如今的孩子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已经导致不少人小小年纪已经面对了视力问题。如果在上课期间学生还是不能离开这些电子设备,视力衰退的情况或许会变得更加严重。无论如何,追随世界脚步一起踏入先进的国家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希望通过这项测试后,大马教育部可以总结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让大家都去接受此测验最棒的结果。

5.  参考
·         中小学生电子课本APP上线!
·         后年采用互动性教材 中学生明年推行课本
·         推行电子课本,挑战重重
·         明年9新措施改革教育体系
·         纸质书与电子书:取代还是并存?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4/374898.shtm